德国柏林的夏夜牛势策略,国会大厦的玻璃穹顶灯火通明,一份标注“绝密”的文件却悄悄塞进总理府的打印机。几小时后,消息炸开:2026年前,华为和中兴的核心网必须清零;2029年前,连一根中国光纤都不能留在德国土地上。运营商的高管们盯着新闻屏,脑海里只有一个画面——把刚装好的设备再亲手拆下来,像把新房子的承重墙砸掉。
没人想到,这份“逐客令”生效的第二天,北京到西安的高铁车厢里,工程师按下回车,一条1200公里的无线链路瞬间打通,全球第一张6G试验网上线。同一时刻,德国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刷到的第一条视频,正是这段车厢里实时回传的8K全景:列车时速350公里,画面稳得像静止,延迟低到可以远程开一把王者荣耀。评论区瞬间沦陷:“我的5G还在转圈,人家6G已经跑了?”
展开剩余79%德国人的纠结不是一天两天。过去四年,他们一边被美国催着“站队”,一边又舍不得华为设备的高性价比。德铁内部曾算过账:替换全部中国设备,至少烧掉五十亿欧元,相当于给每个德国人发六十欧的“网络赎身券”。更尴尬的是,被寄予厚望的诺基亚和爱立信,报价比华为贵出三成,性能却像老年跑步机,跑两步就喘。运营商苦笑着说,这就像把保时捷换成自行车,还得付更高的油钱。
柏林的政客当然知道后果,但盟友的“示范效应”太刺眼:瑞典、英国早早竖起防火墙,法国也在缩减份额,德国若再当“钉子户”,欧盟的圆桌会议就坐不稳。于是,一纸行政令把运营商推上前线:拆也得拆,不拆也得拆。德意志电信连夜开了七个小时的会,最后决定把替换成本写进下一期账单,用户套餐价上调15%。消息一出,投诉热线直接被打到宕机。
运营商的噩梦才刚开始。德国5G无线接入设备里,华为和中兴占了近六成,这意味着要重新挖沟、重新立塔、重新调试。慕尼黑市中心的施工队已经排期到明年春天,居民天天被钻墙声吵醒,社交媒体上骂声一片。更糟糕的是,拆设备期间网络质量肉眼可见地跳水,地铁里刷短视频一卡一卡,连扫码出站都要等十秒。有人调侃:“这不是去风险,是去信号。”
就在德国忙着拆家的同时,中国把6G的日程表钉在了墙上:2025年标准冻结,2029年试商用,2030年全面铺开。换句话说,当德国工人把最后一块华为基带板扔进回收箱时牛势策略,中国的6G手机可能已经开售。更扎心的是,全球6G核心专利四成以上握在中国机构手里,美国占三成五,欧洲只剩下一成多。这意味着未来十年的网络规则,很可能由太平洋对岸说了算。
德国经济部试图安抚民众:拆设备是为了“技术主权”。但业内人士翻出2019年的旧报告,上面白纸黑字写着“华为设备通过全部安全测试”。没有证据,只剩一句“可能的风险”,就要让全民买单。有议员在直播辩论里被主持人追问:“如果将来证明风险不存在,这五十亿谁退?”现场沉默三秒,镜头扫过一排尴尬的脸。
中国这边没空打口水仗。北京邮电大学的实验室里,博士生正在调测太赫兹天线,频率比5G高出十倍,一根光纤能扛住上万部8K电影同时在线。西安的卫星地面站同步测试低轨星座,计划让沙漠深处的无人区也能视频通话。工程师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夜景:塔吊林立,像给夜空装上一排排钢铁琴弦,配文只有四个字——“封锁无效”。
德国的电信股在消息落地后连跌三天,市值蒸发近百亿欧元。分析师在研报里写下结论:政策风险已转化为财务风险。而A股的通信板块却逆势上涨,有券商直接把6G产业链比作“下一个新能源”。股民在论坛里调侃:“德国拆5G,中国建6G,这剧情比爽文还爽。”
故事回到柏林街头。一位工程师把拆下来的华为RRU装进纸箱,标签写着“返厂回收”。他想起三年前自己亲手把它装上塔顶时的骄傲——那是欧洲最快的5G站,下载速率破千兆。如今同样的设备,被贴上“不可信任”的标签,即将漂洋过海回到原产地。他不知道的是,这批设备会在深圳被翻新升级,装上6G基带芯片,三年后以全新身份重返全球市场。
夜色降临,德国总理府的灯一盏盏熄灭牛势策略,中国实验室的灯却越烧越亮。历史总爱开这样的玩笑:有人忙着拆掉旧世界的梯子,有人已经搭好通往新世界的桥。
发布于:河南省长胜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