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配资吧
雷霁
“醉人的歌唱得马缨花开,彝家阿表妹随彩云来,迷人的弦子都弹起来,唱一曲酒歌忧愁全抛开……”8月8日晚,悠扬的曲调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国际野生菌交易中心旁传出,向着落日染红的天空飘去。
在“遇见云南 云菌天籁”——第二届哀牢民歌荟暨“四季村歌”示范展示活动现场,这首由南华县表演团队带来的《古歌回想》,以婉转动听的曲调、通俗易懂的歌词,让现场观众竖起耳朵,屏息聆听,静静感受着原生态民歌的独特魅力。
“遇见云南 云菌天籁”——第二届哀牢民歌荟暨“四季村歌”示范展示活动。南华县委宣传部供图
当晚的表演以四季为主线,来自云南省内外的16支村歌团队齐聚哀牢山麓,用歌舞演绎哀牢山春季的生机勃勃、夏季的热烈、秋季的丰收和冬季的沉稳。表演者质朴的嗓音和动情的歌舞,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融合民族音乐、非遗技艺、生态旅游元素的视听盛宴。
时间倒回到表演前几天,《古歌回想》的表演者、南华县文化馆副馆长黄晓梅早已开始忙着准备演出服装,核对各项细节,就为了给这首今年新创作、首次登台表演的民歌一个“完美开场”。
南华各地的彝绣和彝族服饰丰富多样,针线纹理都蕴含着各地的历史文化。黄晓梅这次选择了南华县马街镇的改良彝族服饰,华丽的头饰为现场气氛增添了更浓郁的民族风情。
“《古歌回想》是以彝族创世史诗《开奔勒笃——六祖古歌》为基础创作的民歌配资吧,我们保留了传统的唱腔和歌调,添加了现代歌词,让其更利于传唱。”黄晓梅介绍了歌曲的创作理念。
万人同跳“阿苏嗻”。南华县委宣传部供图
南华彝族能歌善舞,至今还保留着讲述彝族先人分支故事的《六祖古歌》,彝语称作“开奔勒笃”,这是传承彝族风俗、追根溯源的歌舞。2013年,开奔勒笃——六祖古歌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目前,南华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63个:省级项目12个,州级项目15个,县级项目36个,其中不乏六祖古歌、阿苏嗻跳歌调、彝族阿卡舞、南华沙街调等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歌舞。
如何让传统民族歌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近年来,南华县不断挖掘民族传统村歌、民歌,融入新元素进行创新发展,让村歌、民歌久久传唱。
“我们以阿苏嗻跳歌调为基础,创作了舞蹈《纵纵歌》,通过现代的编创手法,使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焕发出新的活力。”黄晓梅介绍,“相比六祖古歌的厚重,《纵纵歌》表现的是南华县哀牢山一带勤劳善良的彝族同胞们,在逢年过节或者有好事发生时,穿上盛装、背上三弦聚到一起围着篝火来打跳的场景。”
《纵纵歌》在云南省第十三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中获得铜奖,也成为了南华县各类节庆活动时受群众欢迎的打跳歌曲。
近年来,南华县文化馆连续创作出《纵起来》《国歇咧》《噻嗦》等广受群众欢迎的民族民间歌舞,让群众在传承千百年的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中,感受文化的力量。
“民族民间传统的元素不能丢,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传承中创新增加时代感,平衡视觉和听觉增强吸引力。”黄晓梅说。
“村歌”是村民的声音,来自生活、出自大地,也是展现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声音。
第二十二届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期间,万人跳起“阿苏嗻”。人民网 雷霁摄
歌舞无形,民族民间歌舞传承、好作品“出圈”都需要场所和氛围,“从前每个村庄都有跳歌场,如今,各种节庆活动、民歌展演就是新的‘跳歌场’,让大家在热闹祥和的氛围里,去传承、传播民族文化。”南华县非遗中心主任张建军介绍。
云南省是拥有丰富民族文化和多元民族特色的省份,众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歌舞乐在此悠久流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云南省的民族民间歌舞乐也逐渐成为了塑造独特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南华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四季村歌’唱进了南华,也为各地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搭建了一座学习交流的桥梁。”张建军说。
2024年,南华举办“绣舞南华”群众文化广场舞汇演活动。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近年来,南华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推进‘民族团结+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南华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村歌”为纽带,南华县将继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让有美景、有美味、有文化、有故事的南华更具吸引力。
“阿苏嗻、阿苏嗻,一起跳起来……”“四季村歌”活动接近尾声配资吧,现场观众随着节拍,跳起了欢快的阿苏嗻跳歌调,火光照亮了人们幸福的笑脸。
长胜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